当前位置:首页>‌文化旅游>正文

西南大学教育史有哪些博导

时间:2025-09-22作者:无锡新闻网阅读:8分类:‌文化旅游

  西南大学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教育学科研究的重要基地,其教育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一直备受学界关注。该学科依托学校深厚的师范教育传统和人文社科学术积淀,逐渐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、学术实力雄厚的博士生导师队伍,为培养高层次教育史研究人才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
  在教育史研究领域,西南大学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、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博导。例如,张诗亚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传统与现代化转型研究,尤其擅长西南民族教育史与地域文化教育传承方向的探讨,其学术团队多次承担国家级重大课题,对西南地区教育历史资源的挖掘与整理贡献显著。廖其发教授则专注于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的研究,尤其在陶行知、晏阳初等教育家的思想与实践梳理方面具有突出成就,其著作被多所高校列为教育史专业重要参考文献。

  与此同时,赵伶俐教授在教育美学与艺术教育史领域的研究也颇具特色。她将史学方法与美学理论相结合,系统梳理了中国美育思想的历史脉络,并对现代学校艺术教育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,拓宽了教育史研究的学科边界。李森教授重点关注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,尤其致力于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与现代课程理论的对话与整合,其指导的博士生多围绕教育实践史和学科教学史展开跨学科探索。

  在比较教育史方向,陈时见教授发挥了重要的学术引领作用。他长期从事中外教育交流史、教育制度比较史研究,特别关注东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动与借鉴,其研究成果为理解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路径提供了重要参照。此外,兰英教授专注于教师教育史与师范学校制度演变的研究,她从社会史和制度史角度切入,深入分析了中国师范教育体系的形成与转型,丰富了教育史研究的层次与维度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西南大学教育史博导团队不仅注重传统文献的挖掘与阐释,也积极引入口述史、影像史与数字人文等新方法,推动研究范式的创新。比如张学敏教授在教育扶贫史与政策变迁史研究中,就大量运用田野调查与口述史料重建地方教育实践记忆,增强了历史叙述的真实性与立体感。

  除了上述几位教授,该学科还拥有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如何昌霖、彭泽平等教授,他们在教育概念史、学科制度史、高等教育史等新兴方向上不断开拓,展现出活跃的学术生命力。这些学者多数具有跨学科背景和国际交流经验,能够从全球视野审视中国教育的历史演进,同时注重区域教育史料的系统整理与理论阐释。

  总体来看,西南大学教育史博导队伍呈现出研究方向多元、方法论意识强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。他们不仅在学术领域持续产出有影响力的成果,还积极参与中小学教材编修、地方教育志编纂、教育文化遗产保护等社会服务活动,体现出史学研究者强烈的现实关怀。

  可以说,正是这样一支既有深厚史学功底、又具开阔学术视野的导师团队,支撑起了西南大学教育史学科的蓬勃发展。他们所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多数已成为高校、科研机构及教育文化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,为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延续与创新注入了持续动力。这一学科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,既是西南大学百年师范传统的当代体现,也是中国教育史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